生于海拔1200-1700米林緣灌叢中。產自中國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河南、湖北、安徽和四川。歐美各地的一些植物園有引種栽培。模式標本采自湖北宜昌。
形態特征
灌木,高1.5-3.5米;二年生小枝灰褐色,表皮呈片狀脫落,當年生小枝淺褐色或紫紅色,被微柔毛或有時無毛。葉卵形或闊卵形,長6-12.5厘米,寬8-10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圓形,花枝上葉較小,卵形、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,長4-8.5厘米,寬3.5-6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,邊緣具疏鋸齒,上面被剛毛,下面密被白色長粗毛,葉脈離基出3-5條;葉柄長5-10毫米。
總狀花序有花5-7(-11)朵,下部的分枝有時具葉;花序軸長5-7厘米,疏被長柔毛或無毛;花梗長5-10毫米,上部密被白色長柔毛;花萼外面密被緊貼糙伏毛;萼筒鐘形,裂片卵形,長約5毫米,寬約3.5毫米,先端驟漸尖;花冠盤狀,直徑2.5-3厘米,花瓣白色,卵形或近圓形,基部急收狹,長13-15毫米,寬8-13毫米;雄蕊30-35,最長的長達10毫米;花盤無毛;花柱長約5毫米,無毛,近先端稍分裂,柱頭棒形,長約1.5毫米,較花藥小。
蒴果倒卵形,長7-9毫米,直徑4-7毫米;種子長1.5-2.5毫米,具短尾。
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生長環境
適應性強,喜光,喜溫暖也耐寒耐熱。怕水澇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生長速度較快,適生于中原地區以南。
分布情況
產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河南、湖北、安徽和四川。生于海拔1200-1700米林緣灌叢中。歐美各地的一些植物園有引種栽培。甘肅南部、四川西部均由自然分布,湖北西部及河南等地均有栽培。
繁殖方法
播種、扦插、壓條和分株法繁殖。種子細小,覆以薄土。扦插、壓條。分株于春季萌芽前進行。也可于梅雨季節進行嫩枝扦插。苗期應遮蔭。移栽應于深秋或早春進行。